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策展與博物館的民族誌分析
Curating and the Ethnographical Analysis of Museum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人類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羅素玫 
課號
Anth5145 
課程識別碼
125 U338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水源人105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Anth5145_MEthno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大三以上至研究所之選修課程,第一週上課將公告加選足額至25人,四年級同學可優先抽籤。另因課程有移動與實作上限制,不接受旁聽。

博物館中由策展到展示過程的不同環節,有許多可運用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術,與結合人類學中文化概念和藝術創作及其他展示設計的落實空間,本課程的目的在於一方面逐步認識策展的技術面,與藉由博物館內的民族誌個案分析,學習轉化專業展覽技術所需的知識基礎,也更深刻思考策展如何作為一種行動與落實概念的方法。

本課程將邀請專業策展人與從事博物館策展的人類學者,針對其執行的特定展示個案設計,與個人專長的學科相關專業的基礎理論介紹,讓同學更直接認識展示將涉及的相關事務的操作,也得以理解如何進行以人類學的民族誌分析概念與理論來進行策展相關的書寫實踐。在作業中,需進行結合上課文本或演講相關概念的展覽分析,與結合博物館現場工作的學習,由實際練習書寫與類實習中,更清楚地認識博物館展示與民族誌分析所需要的知識內涵與訓練。
 

課程目標
認識與學習博物館展示設計的專業技術,與如何進行博物館的民族誌分析。 
課程要求
《作業說明》
1. 作業一、作業二、作業三、作業四:個人文獻閱讀與課堂報告摘要 40%
2. 作業五:博物館展示民族誌書寫10% 個人作業(翻轉教室)
3. 作業六:博物館展示規劃實作小組作業30% (預計於第十二週至第十五週進行),第三週進行分組,3-4位同學一組,請派代表向課程助教吳致亨登記。
4. 出席與參與課堂討論 20%

作業一:第二週指定上課文章摘要與討論,1100302上課前繳交,現場交叉對話,每位同學準備一題自問自答的題目與分享,1100302上課前ceiba繳交,作業一至作業三字數參考為1500字左右。
作業二:文章摘要與討論口頭5分鐘報告,《臺灣當代藝術策展20年》擇一篇文章閱讀與人類學指定文章對話。現場報告與課前討論題綱上傳(請事先登錄表單)
作業三:個人上課文章口頭摘要與討論,參見第十二週-第十五週ceiba選讀,與開學後助教設計表單登錄。報告課前上傳ceiba作業區。
作業四:個人上課文章摘要與討論,每位同學自擇課堂使用文本的關鍵字,和Museum Anthropology或Curator 期刊上之2篇論文進行對話。第十五週前上傳。作業字數3000字左右 (20210510寄信公告修訂)。
作業五:博物館展示民族誌書寫。請選擇學期間可以現場觀展的人類學、地方博物館或藝術與人文社會行動相關的展覽進行類民族誌書寫,或能涉及課堂討論主題的相關展覽進行展示個案民族誌分析,分析範本請參照1100309課堂說明。
作業六:博物館展示規劃實作。請參見1100313規畫與說明,進行時間為4月至5月間。1100601課堂口頭報告。電子版作業繳交1100611。(補充最新公告: 因部分同學來信要求延長期限, 所有作業可往後順延一週繳交, 於1100618截止收件)

作業要求: 所有作業與報告內容請勿抄襲,若有具體事證,總成績將以零分計算。作業請準時繳交,書面期末報告於最後一次上課後十天內上傳ceiba作業區。遲交一天扣總分5分,ㄧ週後將不再接受繳交。(補充最新公告: 因部分同學來信要求延長期限, 往後順延一周於1100618截止收件)

上課基本要求: 20%為出席率與課堂討論,請假請依照學校規定進行,使用系統請假。病假與公假需有憑證。本課程採隨機點名,曠課扣總成績3分,三次曠課未到者依學校規定視同放棄修課。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依照各週進度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依照各週上課進度規劃
參考書目:
Clifford, James
1986 Introduction: Partial Truth. In Writing Culture :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 James Clifford and George E. Marcus eds.. Pp. 1-25. Berkeley, Calif.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James Cliffor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苗栗縣三灣鄉:桂冠。)
1997 Museums as Contact Zones. In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James Cliffor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Looking Several Ways: Anthropology and Native Heritage in Alaska. Current Anthropology 45(1): 5-30.
2013 Returns: Becoming Indigenou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苗栗縣三灣鄉:桂冠。)
Julien Bondaz, Nelia Dias et Dominique Jarrasse
2016 Collectionner par-dela nature et culture. Gradhiva: Revue d'anthropologie et d'histoire des arts 23:28-49.
Debray, C. R. Labrusse, M Stavrinaki
2019 Prehistoire. Une Enigme Moderne. Paris: Centre Pompidou.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3  課程介紹 
第2週
3/02  策展作為一種方法:人類學與當代的博物館視角
第一部分 課程導讀
第二部分 討論課
作業一課堂提問:本週指定閱讀文章摘要與討論,1100302上課前上傳ceiba繳交(1000-1500字),現場交叉對話,每位同學準備一題自問自答的題目與分享

課程導讀:
1. Clifford, James
1997 Museums as Contact Zones. In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James Clifford, Pp. 188-219.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文版:博物館作為接觸區,收錄於路徑一書)

2. 2007 Quai Branly in Process. OCTOBER 120, Spring 2007, pp. 3–23. © 2007 October Magazine, Ltd.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網路下載

指定閱讀:
1. Herle, A. 2016. Anthropology Museums and Museum Anthropology. In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eds) F. Stein, S. Lazar, M. Candea, H. Diemberger, J. Robbins, A. Sanchez & R. Stasch.
http://doi.org/10.29164/16museums

2. Debary, O. and M. Roustan. 2017 A Journey to the Musee du Quai Branly: The Anthropology of a Visit. Museum Anthropology, Vol. 40, Iss. 1, pp. 4–17 © 2017 by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DOI: 10.1111/muan.12127

建議參考閱讀工具書
1. Adrian George 著 王聖智譯
2017 策展人工作指南(The Curator’s handbook),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請自行購書閱讀)
 
第3週
3/09  策展與人類學概念的對話

第一部分
專題演講:為什麼要作展?

第二部分
指定閱讀:呂佩怡主編,《台灣當代藝術策展20年》,請自行購買實體書或電子書。

討論課:
作業二:《臺灣當代藝術策展20年》擇一篇文章閱讀與第一週人類學指定文章對話
每位同學5分鐘

博物館的民族誌分析範本課堂說明:關鍵字方法、關鍵概念的分析脈絡、博物館展示的再現、邊緣發聲、合作策展、社會行動等
小組分組確立,請回覆助教登錄表單
 
第4週
3/13  博物館中的跨領域展示:藝術與人類學的交會
專題演講與討論 主講人: 獨立策展人 吳尚霖

10:30-13:00
博物館中的跨領域藝術展示:2018年流浪的種子系列展覽《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展覽地點:港口部落、達魯瑪克部落、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與台北植物園、高雄市立美術館到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

上傳檔案:線上策展人徵求 也可以用關鍵字搜尋原網頁說明 
第5週
3/13  14:00-17:30

當代藝術與人類學的交會-從龐畢度的大展:《大地魔術師》(1989 Magiciens de la terre,展覽龐畢度中心,巴黎)到《史前史 ─ 一個現代的謎團》(2019 Préhistoire, une énigme moderne,龐畢度中心,巴黎)到《史前史》;策展中的跨領域實踐- 概念與視覺語匯的差異與關係

綜合討論
博物館展示規劃實作(分組實作)建議
 
第6週
3/16  專題演講
講題:高雄市立美術館南島地景計畫
講者: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盧建銘老師

 
第7週
3/23  專題演講:從遺址到遺址博物館:真實、想像與知識詮釋的展示三合一.討論館所: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

講者: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黃郁倫研究助理

作業提醒:博物館展示規劃實作作業六:規畫與說明
各小組自行討論

 
第8週
3/30  翻轉教室
進行個人作業五,不必到課
主題:選擇一個與人類學博物館、地方博物館或藝術與人文社會行動相關的展覽進行類民族誌書寫
 
第9週
4/06  學校放溫書假 
第10週
4/13  國立故宮博物院 與策展人的座談 4/13
**請留意: 上課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 原10:20大廳集合, 改為10:20 故宮晶華(附圖上的9)前集合, 請同學留意, 謝謝~
 
第11週
4/20  主題演講:進入策展人的想像世界

題目一: 博物館策展的跨域挑戰—以故宮藝術共融特展為例
講者一: 國立故宮博物院 行銷業務處 康綉蘭 科長

題目二: 與特殊境遇青少年共作—以故宮非行少年藝術飛行計畫為例
講者二: 國立故宮博物院 行銷業務處 陳彥亘 助理研究員
摘要:
策展是博物館日常的工作,也是回應社會最直接的對話方式,策展的過程中充滿各種創新激盪與龐雜的溝通協作,如何形成展覽,以及如何在展覽中與各種不同專業跨域合作,是博物館裡重要的議題。
國立故宮博物院有豐富的典藏,為臺灣走向世界舞台的文化策略之一,故宮如何運用文物特色,開發在美學與藝術之外的內涵精神,如何運用當代語彙與社會大眾連結,並提供獨特的觀展經驗,是沒有終點的挑戰。而隨著博物館功能角色的轉變,博物館逐漸成為實踐社會正義的場域,博物館共作的對象,如何以文物作為媒介、用展覽作為平台,述說自己的故事?匯聚在策展過程中的跨專業協作,又會產生什麼樣的立場差距或新的火花?兩位講者將分別透過故宮兩個藝術共融案例,深入探討與分享。


 
第12週
4/27  21世紀的博物館
導讀文章:

第二小時:人類學博物館 吳佳錚 荷蘭萊頓大學策展課程教學 與 如何用六個展件說故事?期末作業提案 
第13週
5/04  殖民主義與後殖民時期的博物館

指定閱讀:

1. Arnold-de Simine, Silke
2012 Memory Museum and Museum Text: Intermediality in Daniel Libeskind’s Jewish Museum andW.G. Sebald’s Austerlitz.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Vol. 29(1): 14-35.


2. BARNES, P. AND GAYLE MCPHERSON
2019 Co-Creating, Co-producing and Connecting: Museum Practice Today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62(2):257-267.

3. Boast, Robin
2011 Neocolonial Collaboration: Museum as Contact Zone Revisited. Museum Anthropology 34( 1): 56–70.

4. Kohn, Richard H.
1995 History and the Culture Wars: The Case of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Enola Gay Exhibition.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82(3): 1036-1063.

 
第14週
5/11  生態博物館與人類世的展演
第一部份: 策展實務規劃
講者: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黃郁倫研究助理
第二部份:
指定閱讀:
一 殖民與後殖民

5. Jules-Rosette, Bennetta
2020 Curatorial networks and museum culture: Objects and Evidence in Museums of African Art. Museum Anthropology 43(1):14–28.

6. Review article
Peleggi, Maurizio
2019 When art was political: Historicising decolonization and the Cold War in Southeast Asia through curatorial practic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50(4), pp 645–654.

https://www.artandmarket.net/reviews/2019/7/23/review-of-awakenings-at-national-gallery-singapore Awakeing藝術展評論文章與作品

https://www.nationalgallery.sg/exhibitions/suddenly-turning-visible-art-architecture-southeast-asia-1969-to-1989
Explore the Exhibition 有三D線上觀展

二 生態博物館與生態系博物館

7. Montanari, Elena
2015 Ecomuseums and Contemporary 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 Assessing Problems and Potentialities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the Écomusée du Val de Bièvre, Fresnes, France. Museum and Society 13(3): 369-384.

8. 2018 The Museum as Ecosystem and Museums in Learning Ecosystems.
By Amalia Sabiescu and Katerina Charatzopoulou in The Museum as Ecosystem and Museums in Learning Ecosystems. Pp. 325-345.
 
第15週
5/18  線上策展:我想的跟妳/你想的一樣嗎?



指定閱讀:
指定閱讀:
9.Srinivasan, Ramesh, Katherine M. Becvar, 10. Robin Boast and Jim Enote
2010 Diverse Knowledges and Contact Zones within the Digital Museum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35(5): 735-768.

10.Supartono, Alexander and Alexandra Moschovi
2020 Contesting Colonial (hi)stories: (Post)colonial Imaginings of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51(3): 343–371.

11.Muller, Katja
2017 Reframing the Aura: Digital Photography in Ancestral Worship. Museum Anthropology 40(1): 65–78.
 
第16週
5/25  翻轉教室:各小組準備博物館展示規劃個案(不必到課) 
第17週
6/01  博物館展示規劃個案競賽 
第18週
6/08  繳交期末書面報告